m6米乐在线入口m6米乐在线入口能被名校破格录取的孩子,不是才华出众,就是在某一学科具备非凡的天赋。很多大学会争先恐后对这类孩子抛出“橄榄枝”,想将其收入麾下。
所谓“不拘一格降人才”,在人才选录方面,如果考生具备了某项了不起的才能,是金子肯定会发光、被发现。
15年前,四川绵阳的一位高考复读生,他因为使用甲骨文写了一篇作文而意外走火,对于这篇连阅卷老师都看不懂的“符号”,教育局专门请来了有关专家,对这篇难懂的文章进行“破译”。
经过重重审核、开会讨论、慎重决定,专家一致认为,这篇高考作文《熟悉》其实偏离主题,存在极大的语病,最终给打出了6分的成绩。
这件事在社会上引发极大的关注,他那年的高考成绩是428分,仅三本的分数线,但是因为这项才能,被一所985院校看上,并被破格录取。
入学后,学校还专门为他配备了退休返聘的业界古文学研究的专家教授为他授课,没想到两年后,教授竟主动递交辞呈,直言:宁可辞职,也不再教他。
这中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为什么一开始被众人看好的他,却不受教授待见,最终拥有一手好牌却打得稀烂?后来他又怎么样了?
2009年6月17日,高考成绩揭榜的当天,一篇号称“高考最牛作文”出现在大众视野里,掀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互联网民众的极大讨论。
只见这篇文章,通篇都是我们看不懂的古体文字,这一个个形体各异的“符号”,就像一个个摩斯密码,遥远、神秘而触不可及。
在报告了评审组,再层层汇报时,当地教育局出于谨慎、认真,对考生负责的态度,专门请来了专家团队,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破译、解读。
经审判研读,发现这篇文章通篇使用的是我们失传已久、早已不用的甲骨文,里面还掺杂了青铜铭文、大篆等其他古文字。
要知道,当时我国破译的甲骨文,总共也就一千多字,而这篇文章千余字,里面使用的甲骨文就有八百字之多,可见考生对其掌握,显然已经得心应手。
人们不禁好奇起这位高考生的过往学习经历,为什么他会在高考这么重要的时刻,不惜冒风险、独辟蹊径,采取这样“吸引眼球”的方式写下这样一篇高考作文呢?
这位“甲骨文考生”名叫黄蛉,本是众多高考学子中默默无闻的一名,因为在当年的高考作文中使用甲骨文而“一战成名”,同时也改写了他今后命运的走向。
黄蛉1989年出生在天府之国,四川绵阳市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对他疏于照料和关怀,从小作为一名留守儿童,他的内心也充满了凄楚和渴望。
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家庭的温暖,他的性格比较内向,生活独立但也显得有些孤僻,经常独来独往,在同龄人中显得格格不入。
小的时候,他就喜欢独自跑到村后的庙宇里玩,看到里面的大钟钟身上刻着奇奇怪怪、密密麻麻的文字,他经常一看就能看好久。
平日没事的时候,他就喜欢研究那上面的文字,后来大点,性子寻求安静的他,还喜欢诵经打禅,是同学眼中的“怪人”。
直到上了高中,到了紧张忙碌的高三冲刺阶段,别的孩子都在全力备考的时候,他对甲骨文依然非常痴迷,经常一研究就是半天,非常耽误学习。
选择复读一年的他,遇到了他生命中的“伯乐”,他的语文老师蒲体超,一位同样对甲骨文有此爱好的老师。
这位老师亦师亦友,在讲授文言文的时候,都会再用甲骨文的形态再梳理一遍。这时候,黄蛉在台下听得如痴如醉;
他还经常带着问题去请教蒲老师,两个人“一拍即合”,经常在一起交流对甲骨文的看法和心得,逐渐成了“忘年交”。
他也从最初的只会写几个简单的甲骨文,到逐渐认识、记住了八百多个甲骨文和其他古汉字的字形和结构笔画,甚至能够遣词造句、灵活运用。
一是他自觉对甲骨文掌握的足够多,可以独立成篇;二来他想在作文中独辟蹊径,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让其眼前一亮,可以拿到高分。
其实,复读后他的志愿是希望考上复旦大学,进入一所文科著名的院校,可以全身心的投入研究古文字。
因此,对于这次考试,他还是抱有很大希望的,于是在高考中铤而走险,用甲骨文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名为《熟悉》的作文。
没想到,他这篇文章经过专家判定,文中有语病,也跑题,还掺杂的有其他的古文字,最终给打出了6分,直接拉低了当年的总成绩。
此事在网上一度沸沸扬扬,一些专家学者也提出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黄蛉的这篇文章字迹端正工整,行文流畅,尽管有少量的语法错误,但也不失为一篇“上乘之作”。
虽然他文中掺杂了其他古文字,但是要知道我们目前破译的也就千余个,这对一个高中十几岁的孩子来说,造诣已经相当可以了。
因为他的“甲骨文考生”身份在网上成为热议,很多网友认为他是个人才,替他发声呼吁高校破格录取他。
第二个是复旦大学的古文学大佬刘教授,在和他初步接触后婉拒了这个小伙子,认为他的基础不牢,希望他在大学里好好学习,以后报考他的研究生;
第三个是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为他发了offer,还给他量身定制了一套学习方案,从开学时锦城学院汉语言文学这个三本专业生,两年后提拔为川大历史学院古文学的一本生;
然而,黄蛉却没有好好把握住这个难得一遇的机会。他只钟意复旦大学的刘老师,对于川大专门为他聘请的何教授,却非常不珍惜。
原来,在现场教学中,随着深入的了解,何教授发现黄蛉并没有媒体所言的那般,在古文方面突出、有才华;
前期一举成名,让他忘乎所以,躺在过往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喜欢接受媒体的采访,逢人还喜欢吹嘘自己。
根本没有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治理学问上,何教授曾经不止一次的规劝他,要耐下心、沉住气,静下心来深入研究,这样才能提高自己。
但是,黄蛉早已迷失心智,忘记了自己学习甲骨文的初心,于是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偏离得越来越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