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某市外科医生小方凌晨猝死在值班室内,年仅31岁。小方在外科工作时,始终坚守岗位,不管白天黑夜,一遇到科室、患者需要,他总是冲在第一线。在他去世后不久,当地政府做出了《关于在全区医疗系统开展向小方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但有网友问:“学什么?学习如何更好地猝死在岗位上吗?”还有网友说:“对卫计委这样的决定和号召,既感到悲哀,又感到恐惧。”国家卫计委回应:相信当地政府的本意是号召医务人员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并称希望医务人员学会保护自己的健康。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道作文题的审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网友”“还有网友”“国家卫计委回应”已经提供了度的立论依据,言之有理即可。注意避免观点偏激(比如对学习倡议大加挞伐,无理性地狂喷痛批),也不显得冠冕堂皇,违心拔高(比如有学生谈“舍生取义不怕牺牲”“慷慨激昂赴死无憾”等等)。
第一,官方倡议的做法有多少合理成分?存在哪些思虑不足?如此这般“爱岗敬业”精神是否值得提倡?如何改进医生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如何制定有效的保障机制?如何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第二,从医生或观众的角度分析,应该学习什么,避免什么?是否存在过激反应和过度解读?如何达到个人健康与爱岗敬业之间的平衡?是否能因此削弱乃至否定爱岗敬业、奉献精神的价值?他们的这种“”“反感”折射出什么?
付出生命的代价,是异常沉重而令人沉痛的。我们在爱岗敬业的同时,还要关注和呵护自己的健康,而且后者是重要基础。只有健康活着,工作才能继续,才能实现理想、贡献力量,更好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
这是典型的时评作文,新闻事实是行文核心。注意结合材料提出观点,使文章具有针对性。比如标题,最好围绕事件,且有鲜明观点。
二是批评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然后从法律、道德等方面找出反对的依据。
三是建议式,即提出自己对新闻事件中某个问题的建设性意见。写作时注意讲究“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尤其要注重准确性和说理性。
在写法上,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事论理,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
工作更是这样。毛主席说,“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整天佛系、只想出世,就算他再厉害,恐怕机器也不会自己开动起来。努力工作、用力生活,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不过,最近有件事,叫人百感交集: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丁集镇中心卫生院外科医生方培虎,于去年12月16日凌晨猝死在值班室内,年仅31岁。然而,1月25日,裕安区卫计委一则《关于在全区医疗卫生系统开展向方培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却引发轩然大波,不少基层医生纷纷表示,“不学,要好好活着”。
坦白说,舆情喧嚣至此,估计当事方亦是始料未及。(这3段不适合学生作文,点题太慢,对原材料引述过多。)
(外科医生方培虎猝死,一则向方培虎学习的决定引起了轩然大波,生命凋零的背后到底暗含了多少问题?我为生命的消逝而叹惋,也沉思于新时代需要怎样的“拼命三郎”。)
英模猝死,叫人扼腕。爱岗敬业,可堪表率。裕安区卫计委的这则《关于在全区医疗卫生系统开展向方培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客观地说,有两点善意:一则,这份决定对于逝者来说,是一种价值肯定。工作勤勉,无论是否“过格”,总是曾在阳光正道上奔走着。二则,任何年代,对工作的与热爱,是社会活力和生机的本源,这是毋庸讳言的价值共识。(部分认同观点,显示出理性思维的严密)
不过(“不过”这两字尤为好,显示出脉络和论证思维),今时今日m6米乐官网app登录,这份决定却成了众矢之的,大概离不开三个客观语境。
第一,中国基层医务人员 本就处在“过劳”状态,此时需要的是适度放松、而不是继续拧紧发条。1月9日,中国医师协会发布《中国医师执业状况》显示,我国医院医师平均每周工作51.05小时,二级医院为51.13小时,大大超过每周40小时的标准工作时间。同时,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医师能够休完法定年假,甚至还有4.4%“不知道自己有年假”。
二则,转型期的中国,“亚历山大”是每个社会人的心态显影。犹记得2016年11月20日下午,湖南一名39岁的快递员工尹某,不幸猝死在株洲合泰大街上。临死前,他停好电动三轮车、坐在地上,告诉路人,“好累。”这两年,对猝死的精英如数家珍,但很少有数字能精确统计出,究竟有多少猝死在上下班路上、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加班、通宵、猝死……当这些字眼编织起很多“高危岗位”的人生常态,我们大概最希望的就是歌里唱的,回到“从前慢”的时代。(扩展举例论证)
更重要的是,抛开“每年60万过劳死”的数字之争不谈,身心俱疲的状态让人如陀螺般无法停歇下来的时候,作为劳动力,最渴望的也许不是“加油”,而是“悠着点儿”。道理很简单,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一切发展的旨归,不是数字不是物,而是大写的“人”。想起在去年底的时候,有消息说在日本东京的一个发布会上,包括NTT East在内的三家公司联手宣布,将于今年4月启用无人机进行办公室巡逻,把那些超过下班时间还赖着不走的员工驱赶回家。
(本段扩展举例论证)(以上3层扩展事例论证,论据典型,扣题,全为过劳死的事例)(以上从“为什么”角度来论证)
当加班文化和床垫文化残虐人性的时候,我们终究会发现,休带薪假和按点下班是一种越发稀缺的“新时代美德”。
其实,中国古代哲学里,早就蕴含着“凡事过犹不及”等朴素的辩证智慧。不努力的,要抽几鞭子;太努力的,亦要喊几嗓子。具体到生活中来——健康中国战略当然是干出来的,需要医护人员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但是,一口气吃不成个胖子,逼着所有医生没日没夜加班加点,不过就是涸泽而渔。鼓励医生、赞美医生,更要尊重医生、保护医生,壮大医疗队伍,控制工作强度,人民对健康生活的美好需求,才会踏上可持续的保障之路。
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干事创业也好,权力作为也罢,没有点“拼命三郎”精神是不成的;不过,时至今日,任何以摧残身体健康为代价的拼命,亦是不值得提倡的。
做好健康管理、调整进取心态,为幸福而拼、为梦想而搏,这样的日子,才是鲜活而有奔头的、才是洋溢着人性温暖的。
方培虎走了。他留给世界的只是段殷红的鲜血和纪念他的惨红的锦旗。而比他体温更冰冷的,或许是那一纸敷衍塞责而不带有任何关怀意味的“学习精神的决定”。关怀总在需要时姗姗来迟,留下满地遗憾,夕阳残红无言。
医生方培虎获得的关怀,或许只是在连轴转里,他人的几句嘘寒问暖、寒暄客套。不,这还不够。不仅仅是方医生或医生这个行业,我们应当用整个社会承载关怀,让关怀不再姗姗来迟。
我们凝视着“榆林产妇坠楼事件”,就像是凝视着一个旧伤口。因为疼痛,她神志不清的从十八楼坠落,双亡。这一跳不仅撕裂了关于家庭关系伦理道德的漫天争议,更能窥得她本应被呵护被理解的脆弱的心灵。试想,如果作为医护、作为家属,都能切身地理解与关怀,而不是无关痛痒的劝解,这样的痛彻心扉可能早已不再。多一些关怀,解开纠缠已久的心结,用理解抚平疼痛的伤口。
有人曾说:“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我们都被命运装钉得极为拙劣。”如果愿意以温柔关注他人的生命之书,一个蒙尘的灵魂或许就此流光溢彩。《芳华》中自卑低微而又执拗的何小曼是最缺爱的。但“发高烧”带病上场的表扬、背伤兵回来戴上的大红花却没有给她以真正发自内心的关怀,反而成为精神失常的铺垫。真正让她刻骨铭心的,是被嘲笑又馊又臭的当口,刘峰给她一记温暖的触摸。给他人以关注,会是义无反顾的让他坚持的动力,会是黑暗恐惧中一双温柔的眼睛。多一些关怀,让敏感脆弱的冰冷也能在关注中春风沉醉。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描写了自己双腿残疾后对生活与生命的感知,让每个人的心灵琴弦为之颤动。我在这本书中读到了太多太多的感动与自责。是的,是懦夫造就了英雄,是丑女衬托了美人,是恶言对比出善行,是众生度化了佛祖。那么,作为正常人的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在千百年间给予残疾者以无情的嘲弄和揶揄呢?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也能欣慰地看到残疾人专用车道、残障服务中心、特殊学校的蓬勃发展。但这m6米乐官网app登录,是我们的自我救赎,是姗姗来迟的关怀。多一些关怀,给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让我们后代不再因关怀来迟而自责羞愧或等待关怀。
关怀,是以一腔温暖与万般冰流相击,静听天地的温度与人的心跳,并用理解、关注、帮助化解方培虎式的遗憾。未来依旧可期,愿关怀,不再姗姗来迟。
2017年12月16日凌晨,安徽六安市裕安区外科医生方培虎在值班室内猝死,年仅31岁。一个多月后,当地区卫计委做出了《关于在全区医疗卫生系统开展向方培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不想这引起轩然大波,很多医生表示,不学,要好好活着。
一位年轻的医生在值班室猝死,米乐M6APP下载其敬业精神值得肯定。笔者想,这也是广大医护工作者认可并具有的精神。而很多医生表示不向方培虎学习,这不是不想学习他的可贵精神,而是不想像他一样因过劳致病或猝死。这些医生面对当地区卫计委的倡议虽有些“反常”,但本质上反映了他们对自身职业的一种理性认识,以及对自身的善待。
医生在大家的心目中,应该是健康的守护神。然而近年频发的医护人员猝死事件,让我们在惋惜的同时也不得不产生疑问,怎么向来拯救病人于危亡的医生也不能守护自己的健康了?这很显然与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节奏有关系。笔者因采访需要,多次前往医院的急诊部,在这里的医生,总是行色匆匆,工作节奏非常快,日常加班、熬夜就是平常事。长此以往,若是他们不善于调节,身体肯定会吃不消。
笔者觉得,面对年轻医生猝死,裕安区卫计委在倡议向其学习的同时,更应该呼吁广大医护人员在坚守岗位的同时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另外,也应该想办法充实医疗队伍,保障医护人员的休息休假权利,尽量避免他们过劳、过累。因为,只有医护人员自己保证健康了才能去救死扶伤,如果连他们都不能健健康康的,又怎么能够带给患者抗击病魔的信心。
而日常,无论是医生还是其他工作人员,在一般情况下都不应该损害健康去工作。没了健康,一切都谈不上。另外,因为工作紧张而加班熬夜还有情可原,那些仅仅因为刷手机、玩电脑熬夜损害身体的就非常不明智了。
综上,面对医护人员的“不学”,裕安区卫计委不要觉得“委屈”,而是应借这个事件及时反思一下,调整一下自己的旧思维,然后多在如何保护医护人员健康上下功夫。
日前,医疗圈却传来悲伤消息: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丁集镇中心卫生院外科医生方培虎于去年12月16日凌晨猝死在值班室内,年仅31岁。然而,1月25日,裕安区卫计委一则《关于在全区医疗卫生系统开展向方培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引发轩然大波,医生纷纷表示,“不学,要好好活着”。
树典型、学典型,这在各行各业都需提倡,为何这次学习,引发了大家如此强烈的抵触?或许,日前发布的一则行业报告能说明一些问题。
1月9日,中国医师协会发布《中国医师执业状况》显示,我国医院医师平均每周工作51.05小时,二级医院为51.13小时,大大超过每周40小时的标准工作时间。同时,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医师能够休完法定年假,甚至还有4.4%“不知道自己有年假”。
据2017年不完全统计,见诸媒体的医生猝死案例就有31起。在“向方培虎同志学习”通知下发的前一天,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医生郭庆源夜班接诊38名患者,连续工作18小时,突发病症经4小时抢救无效死亡。
抛开学习培养周期长、报酬低等老生常谈的问题,长期处于高强度、高压力工作状态恐怕是压垮医护人员的最后一根稻草。今年初,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提出,“要关心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执行好医务人员休息休假的制度”。诚然,改变就医大环境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是否可以从细节处入手,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关怀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03年,俄政府颁布法令,医护人员若加班,头2小时可得到高于原工资1.5倍的薪水,此后可得到高于2倍的薪水,且不得通过补假对加班进行补偿。对于节假日加班费,一律按照2倍标准。
如今,国内已有部分省市医院先行试水。浙江省台州医院以科室为单位进行年休假完成率考核,超过年度目标85%的科室给予每人1000元奖励,并列入部门年度考核观察指标。院长陈海啸说,这不仅是对职工的人文关爱,更是对患者的高度负责。今年初,安徽省卫计委也印发《关于加强全省公立医院人文关怀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列出“关怀医务人员”一项,这也是全国首个“公立医院人文关怀”制度。
医生这份职业特殊而伟大,但“燃尽蜡烛”过度劳累并不值得在医学界提倡。若是想要从方培虎的悲剧里悟出些什么,应该是全行业乃至全社会正视医护人员的执业及生活状况,让健康的医者传递健康。 (原题《向过劳猝死医生学习?》)
2017年12月,安徽省80后基层医生方培虎,在值班时因积劳成疾,不幸猝死在工作岗位上,年仅31岁。2018年1月25日,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一则《关于在全区医疗卫生系统开展向方培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引起轩然大波,不少医生和网民表示,不学,要好好活着。
难道离世医生的牺牲奉献精神不值得褒扬、继承吗?细看这份《决定》会发现,实际上,其中并无出格与过激的言论。树典型,立标杆,是各行各业的普遍做法。毕竟,有了榜样才有前进的方向。从这个层面上讲,裕安区卫计委的决定似乎并无不妥。然而网友却仍旧不买账,并由对个案的些许议论,逐渐发展为整个网络场的议论。这份看似有些老套的《决定》,潜藏着大问题,首先就在于官方的表述没有跟上新时代的步伐,仍停留在旧的语境中。
所谓语境,简单来说,就是同一句话,在不同身份、时间、地点和情境下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具体到官方的表述,在形式上看似没有变化的“我说你听”,在语境上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的“我说你听”,实际上是一种单向传播——承载信息有限,且不会受到质疑。而在“万向传播”的今天,“我说你听”俨然已成“政府说的话供网民品评”,相关机构由传播过程中的“甲方”变成了“乙方”。
在这样的语境中,说什么和怎么说就显得尤为重要。遗憾的是,一些官方表述依旧沿用过时的老路子,只说自己想说的,不说群众想听的。就此事而言,方医生的后事是否已经办好,是否对家属进行了慰问或妥善安置,是否采取了相应措施保障医生的正常休息、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这件事带来的深刻教训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哪里,网友没看到。
新时代,语境变了,树立榜样的方式过时了吗?并非如此。《决定》被议论,更多是因为没有找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历史上,名医都比平常人要长寿,比如李时珍活到75岁,朱震亨活到77岁,叶天士活到79岁,药王孙思邈传说活过百岁。而在生活和医疗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2017年中国人均寿命也已经达到76岁。方医生猝死于31岁,确实令人惋惜。
带着这样的问题去看《决定》,难免让人有“只见医生倒下去,不见保障制度树起来”的感觉。从这个层面理解质疑的声音,会发现质疑的2017年12月,安徽省80后基层医生方培虎,在值班时因积劳成疾,不幸猝死在工作岗位上,年仅31岁。2018年1月25日,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一则《关于在全区医疗卫生系统开展向方培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引起轩然大波,不少医生和网民表示,不学,要好好活着。
难道离世医生的牺牲奉献精神不值得褒扬、继承吗?细看这份《决定》会发现,实际上,其中并无出格与过激的言论。树典型,立标杆,是各行各业的普遍做法。毕竟,有了榜样才有前进的方向。从这个层面上讲,裕安区卫计委的决定似乎并无不妥。然而网友却仍旧不买账,并由对个案的些许议论,逐渐发展为整个网络场的议论。这份看似有些老套的《决定》,潜藏着大问题,首先就在于官方的表述没有跟上新时代的步伐,仍停留在旧的语境中。
所谓语境,简单来说,就是同一句话,在不同身份、时间、地点和情境下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具体到官方的表述,在形式上看似没有变化的“我说你听”,在语境上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的“我说你听”,实际上是一种单向传播——承载信息有限,且不会受到质疑。而在“万向传播”的今天,“我说你听”俨然已成“政府说的话供网民品评”,相关机构由传播过程中的“甲方”变成了“乙方”。
在这样的语境中,说什么和怎么说就显得尤为重要。遗憾的是,一些官方表述依旧沿用过时的老路子,只说自己想说的,不说群众想听的。就此事而言,方医生的后事是否已经办好,是否对家属进行了慰问或妥善安置,是否采取了相应措施保障医生的正常休息、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这件事带来的深刻教训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哪里,网友没看到。
新时代,语境变了,树立榜样的方式过时了吗?并非如此。《决定》被议论,更多是因为没有找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历史上,名医都比平常人要长寿,比如李时珍活到75岁,朱震亨活到77岁,叶天士活到79岁,药王孙思邈传说活过百岁。而在生活和医疗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2017年中国人均寿命也已经达到76岁。方医生猝死于31岁,确实令人惋惜。
带着这样的问题去看《决定》,难免让人有“只见医生倒下去,不见保障制度树起来”的感觉。从这个层面理解质疑的声音,会发现质疑的对象并非是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是对劳动者自身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担忧与共鸣。正如网友@南希所说,医生缺的不是奉献精神,而是免于加班猝死的保障。
此外,通读《决定》,总有种“职业固化”的味道在里面。所谓“职业固化”,即用职业的刻板印象去定义人,人的属性首先服从于职业特性。比如医生必须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必须春蚕到死丝方尽,子弟兵必须忠孝不能两全……在《决定》中,有这样的话语,“无论他是否值班,都坚守岗位一线”,在区卫计委看来,这样的行为是值得鼓励和效仿的。这样一来,主动加班这一原则进一步被固化到医生职业的刻板印象中去。这与网络场所关心的如何减少年轻人猝死的议题相逆;也与上级要求的“年轻人要少熬夜”理念相悖。更何况一味强调加班,抛开身体是否能够承受不谈,工作效率如何保证?这样的消耗如同白天点蜡烛,既照不亮别人又燃尽了自己。
说到底,这个《决定》最缺少的就在于人文关怀,通篇只见方医生如何关怀病人,不见如何关怀“方医生们”。这次学习活动的方式不可谓不丰富:学材料、搞座谈和写体会,这些恐怕都要占用医生们的时间,而出门诊、查病房、值夜班和写病历这样的工作也是丝毫不能减少的。这样一学,会使其他医生愈加疲劳。
几天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司令员韩卫国在《致陆军官兵家属的一封信》里说,“在父母生病临终时、在妻子生子临产时、在孩子升学临考时,只有没有打仗任务和确实离不开的特殊任务,都必须及时请假回家。对于父母生病不回家、妻子生产不照顾、家庭有难不帮助的个别官兵,不但不表扬、不宣扬,而且还要对他的真实品德进行考察”。短短几句话,理念、细节与关怀,无一欠缺,赢得网络场一片赞誉。而这,或许才是官方声音在这个新时代应有传播方式。对象并非是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是对劳动者自身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担忧与共鸣。正如网友@南希所说,医生缺的不是奉献精神,而是免于加班猝死的保障。
此外,通读《决定》,总有种“职业固化”的味道在里面。所谓“职业固化”,即用职业的刻板印象去定义人,人的属性首先服从于职业特性。比如医生必须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必须春蚕到死丝方尽,子弟兵必须忠孝不能两全……在《决定》中,有这样的话语,“无论他是否值班,都坚守岗位一线”,在区卫计委看来,这样的行为是值得鼓励和效仿的。这样一来,主动加班这一原则进一步被固化到医生职业的刻板印象中去。这与网络场所关心的如何减少年轻人猝死的议题相逆;也与上级要求的“年轻人要少熬夜”理念相悖。更何况一味强调加班,抛开身体是否能够承受不谈,工作效率如何保证?这样的消耗如同白天点蜡烛,既照不亮别人又燃尽了自己。
说到底,这个《决定》最缺少的就在于人文关怀,通篇只见方医生如何关怀病人,不见如何关怀“方医生们”。这次学习活动的方式不可谓不丰富:学材料、搞座谈和写体会,这些恐怕都要占用医生们的时间,而出门诊、查病房、值夜班和写病历这样的工作也是丝毫不能减少的。这样一学,会使其他医生愈加疲劳。
几天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司令员韩卫国在《致陆军官兵家属的一封信》里说,“在父母生病临终时、在妻子生子临产时、在孩子升学临考时,只有没有打仗任务和确实离不开的特殊任务,都必须及时请假回家。对于父母生病不回家、妻子生产不照顾、家庭有难不帮助的个别官兵,不但不表扬、不宣扬,而且还要对他的真实品德进行考察”。短短几句话,理念、细节与关怀,无一欠缺,赢得网络场一片赞誉。而这,或许才是官方声音在这个新时代应有传播方式。
据悉,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的一位外科医生,在12月16日凌晨猝死在值班室内,年仅31岁。他的因公殉职,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25日,裕安区卫计委发文《关于在全区医疗卫生系统开展向方培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该决定号召医护人员向方培虎同志学习其舍小为大、爱岗敬业的精神。
然而群众似乎对于该卫计委的号召并不配合。我的朋友圈反正是被刷屏了。许多医学生表示“不学,要好好活着”。
粗看,无论是卫计委的号召,还是医学生的反感,似乎都有道理。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双方的主张都很好理解。
卫计委从官方立场出发,号召大家学习先进典型、提倡社会主义奉献精神,倒不真见得是号召大家去“学习猝死”,而主要是号召大家“无私奉献”。这种“慷他人之慨”的号召,无论是任何组织、任何老板、任何官方,都会提倡。正是因为每个劳动者的“无私奉献”,人类社会得以飞速进步,而某些人也借此官运亨通。
而医学生不愿意“学习猝死”也有道理。命是自己的,业绩是单位的,为了单位的业绩放弃自己年轻的生命,听起来怎么这么别扭。医学生们不敢公开反对,在私下朋友圈里吐槽一下,“舍大家为小家”、选择对自己和家人负责,而不是对公司业绩、单位事业负责,也算不上大奸大恶。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反复强调过,从劳动者角度来说,私有制下的敬业精神不值得发扬。我当时举的例子是“洗车行的小伙计发奋工作”,得到了洗车行老板的表扬。因为正因为小伙子的敬业精神,老板年底就可以换另一辆豪车了。在医生猝死这个事里,道理是一样的。医生们顶着猝死的风险拼命工作,医院效益得到提高,那么院长和某些领导的官运亨通是指日可待了。
6月20日,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椰林镇一名交通协管员在工作岗位上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塞身亡。当地领导表示,要好好总结他在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付出,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他学习。
交通协管员猝死在工作岗位上,令人惋惜。当地要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他学习,乍一听没毛病,可仔细想想却有如下疑问:一个人何以突然猝死?为什么他“连节假日都得不到休息”?准备号召众人向他学习,难道想让更多人“前赴后继”?
“号召向猝死的人学习”这件事,并不鲜见,新闻中类似的案例成百上千。而这,在有的地方已然成为循例:但凡有干部职工在岗位上猝死,一些单位的负责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总结经验,号召其他职工向其开展学习,乃至向外界宣传典型,向上级“汇报成绩”。可是,猝死者对于家庭来说,就是孩子失去了父母,配偶失去了另一半,老父老母白发人送黑发人。家属悲痛之时,单位却在忙着号召学习、宣传典型,是不是缺失了最基本的关怀与关切?
对“号召向猝死的人学习”的行为,应该做的是深刻检讨和反思:导致一个生命的猝死,个中有没有单位管理的不科学管理问题,如工作安排不合理、休息制度没落实等。生命宝贵,因劳累猝死本是一种不幸的事,不能将其随意往好事上扭曲,更不能把猝死的悲痛美化成一种“荣誉”。
时下,一些领导干部亟需调整这种笨拙的“善后套路”,以更妥帖的方式呼应民心:既鼓励劳动者勤奋敬业,也保证其适当休息,保重身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